背景链接
2018年3月,西部某市发布的一项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商超假货问题严重。这份调查发现,该市有66%的用户在乡镇线下超市买过假货,其中食品占一半以上。花了买“正品”的钱,买到的却是“杂牌货”,破财生气不说,还有的过期食品翻新登场,或是“三无”食品卫生不达标,严重威胁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中公解读
【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可是,随着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一些不法商贩动起了问题食品“上山下乡”的歪脑筋,铤而走险把假酒、假保健品等以低价销售到农村市场,致使一些农村地区成为“消废市场”。在一些农村超市,还出现了大量“山寨”货,比如,冒充“可比克薯片”的“乐比克薯条”、模仿“奥利奥”饼干的“澳丽澳”饼干,甚至出现了冒充“大白兔”奶糖的“小白兔”奶糖,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农村食品销售有“三多三少”的特殊性:食品经营网点多,流动摊点多,农畜产品多;边远地区规范管理少,证件齐全的少,主动检疫的少。面对“点多面广”的客观现实,食品监管单位人手不足,检测投入大,不同程度存在着成本高、力量弱、处罚难等问题。另外,有些农村地区不少小作坊、小商贩还在进行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食品生产许可、无食品标签的“五无”食品及“山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目前,不少农村群众还没有养成购买食品索要发票或者凭证的习惯。即便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也很少有人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外,很多村民购买食品时通常首先考虑价格,贪图便宜,对食品安全和质量关注不够,再加上对问题食品鉴别力差,一定程度上也给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hnoffc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