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收费政策。严禁“洋垃圾”入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成造林1亿亩以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严控填海造地。严格环境执法。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中公公考角度解读】
[背景分析]
近年来,一入冬雾霾就席卷我国多个地区,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多个城市实施机动车限购政策,部分地区实施限行政策。但这种限购限行政策遭到了汽车协会和不少民众的诟病,因为汽车尾气仅占空气污染的20%,剩下的80%治理却迟迟不见动静,新一轮尾号限行措施和汽车限购政策对空气污染治理的解决作用并不明显。少开汽车、绿色出行已成为社会共识,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减少汽车污染、创造美好环境做出应有贡献,但这并不能成为城市管理者推行限行限购政策的依据。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近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制订“史上最严格”《环保法》,树立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着力改善突出的大气、江河污染等环境问题。事实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等等,但是与群众的需求差距还比较到,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不高。
责任编辑(hnoffcn_zyq)